首页 资讯 正文

闻“旱”而动 保灌保供——陕西抗旱一线走访见闻

体育正文 275 0

闻“旱”而动 保灌保供——陕西抗旱一线走访见闻

闻“旱”而动 保灌保供——陕西抗旱一线走访见闻
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西安5月28日电 题:闻“旱”而动(érdòng) 保灌保供——陕西抗旱一线走访见闻 今年以来的持续少雨(shǎoyǔ),让(ràng)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石泉县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旱情。因为平均降雨量较多年平均水平(píngjūnshuǐpíng)偏少八成,加之气温升高,导致当地一些农田(nóngtián)土壤出现轻到中度缺墒,农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。 站在石泉县两河镇火地沟村的(de)农田里,眼见成片的玉米因缺水造成一些植株叶片卷曲、打蔫,村民王德昌有些着急:“从时令上看,往年(wǎngnián)这个时候,玉米就要(yào)拔节了。但今年因为降雨(jiàngyǔ)不足,土壤墒情一般,估计这茬玉米的抽穗日期,要推迟了。” 不远处的机井旁,国网石泉县供电(gōngdiàn)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刘小龙(xiǎolóng)(xiǎolóng)正和农业技术人员、村干部们商量灌溉方案。“全村1000余亩(yúmǔ)农作物,有近一半因为降水不足长势不如常年。现在必须想尽一切办法,确保在田农作物应灌尽灌。”刘小龙说。 在刘小龙的(de)奔走、协调下,两台高扬程抽水泵和消防水带很快落实到位,400多米长的临时抽水线路(xiànlù)也安排就绪。伴随着(zhe)水泵启动时的轰隆隆响声,原本平铺在玉米地里的水管逐渐被来水充实起来,一股清流倾泻而出。“这救命水来得(láide)真及时啊!”望着清澈的水流滋润着干涸的田垄,王德昌黝黑(yǒuhēi)的脸上露出了笑容。 “因为旱情持续,这几天我们还要采取车辆送水、抽水及卧式水塔(shuǐtǎ)灌溉相结合的(de)方式,对全村农作物进行灌溉。”刘小龙说。 记者从石泉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,为抗击旱情,当地成立并下派抗旱保苗(bǎomiáo)工作组11个,深入(shēnrù)各镇开展核灾、抗灾、减灾、抢收(qiǎngshōu)、补种等方面技术指导;同时(tóngshí)通过调集移动式灌溉机等物资,集中为干旱地区开展灌溉作业。截至目前,当地已完成灌溉7.2万亩。 图为国网西安市(xīānshì)高陵区供电公司员工正在查看灌溉设备。新华社记者刘彤(liútóng) 摄 在(zài)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生王村,村民杨群在智能喷灌(pēnguàn)机的控制面板上设置好喷灌速度,按下启动键后(jiànhòu),轰隆隆的水泵运转声响起,已经抽穗的麦苗上方,渐渐笼罩起一层淡淡水雾。 “你看这95个旋转(xuánzhuǎn)喷头能智能调节喷灌水量,两台机器一天就能浇100亩地,浇地成本也压到了(le)每亩20元。”谈起灌溉新设备对避免水资源(shuǐzīyuán)浪费、扩大灌溉面积的益处,杨群有着自己的体会。 生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丁小民说(shuō),生王村位于高(gāo)陵区西北部,地形平坦、土壤肥沃,是小麦主产区。“今年,我们全村粮食种植面积约2800亩,其中一半是集中连片(liánpiàn)的高标准农田。面对多年未见的旱情,我们全村共(gòng)40多眼机(jī)井已经全部(quánbù)启动,基本实现了全村麦田灌溉全覆盖。在喷灌(pēnguàn)机、机井共同作用下,科技赋能让村里的麦田突破资源瓶颈,‘望天田’变成了‘稳粮仓’,夏粮稳产的基础越来越牢了。”他说。 图为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(jiēdào)生王村正在灌溉的麦田(màitián)。新华社记者刘彤 摄 据了解,面对持续旱情,西安市高陵区已构建(gòujiàn)起农业农村、水利等多部门参与,街办、村组协同的(de)抗旱机制。“翻开手机微信群,满屏都是抗旱提醒。各方都在努力,咱种地的心里(xīnlǐ)也踏实。”杨群说。 记者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,今年4月中旬以来,陕西持续少雨(shǎoyǔ),关中大部等多地旱情持续。为全力以赴保饮水、保灌溉,陕西及时增派技术帮扶支持、抗旱(kànghàn)打井服务(fúwù)、应急供水处置3批次13个工作组指导各地(gèdì)抗旱保供水。目前,陕西已累计投入(tóurù)机井5.85万眼、泵站1394处、机动(jīdòng)抗旱设备1.2万台套等,采取各类应急临时措施,千方百计解决人口饮水和灌溉用水需求。
闻“旱”而动 保灌保供——陕西抗旱一线走访见闻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